从"小黑炭"到"闪电侠":西南大学驻村社工用色彩治愈童年
发布时间: 2025-07-20 12:49:24 已阅读:7月19日,《人民日报》以《从“小黑炭”到“闪电侠”:西南大学驻村社工用色彩治愈童年》为题,报道了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驻村社会工作专业志愿者在云南省昌宁县新城社区“儿童之家”开展帮扶活动的实践。驻村社工以专业社工方法,助力因肤色问题而陷入自卑的 6 岁男孩源源走出阴霾,实现从“小黑炭”到“闪电侠”的蜕变。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扎根基层,为乡村儿童成长保驾护航的行为,正是学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投身乡村儿童关爱事业的生动缩影,原文如下:
“黑煤球,没人跟你玩!”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驻村社会工作专业志愿者们在云南省昌宁县新城社区“儿童之家”开展首次生命教育课时,6岁的男孩源源因为这句话而拒绝继续参加活动。
这个天生皮肤黝黑的男孩,总因肤色问题成为同伴们的笑柄。社工注意到,源源课前一直在窗外徘徊,被劝说进教室后,又因同学的嘲笑而哭着跑出教室,这一场景牵动着社工们的心。
通过多次家访,驻村社工了解到源源的父母在家常年忙于工作,对孩子被嘲笑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孩子已出现明显退缩行为,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为此,驻村社工站迅速启动“色彩绽放计划”,从个体认同、同伴支持、社区共融三个维度介入,以专业方法精准托举孩子的自我价值。
“嘲笑背后是认知偏差,得先帮孩子接纳自己。”驻村社工决定用绘画的方式吸引孩子的兴趣,在第一次会谈时,驻村社工只是让源源画了“我的自画像”,源源将脸部涂满黑色,他低声说:“我是小黑炭,大家都不喜欢我。”
后来,驻村社工与源源一起读绘本《不一样的颜色》、制作“颜色特别收藏夹”、观看非洲鼓表演视频、玩“优点放大镜”,经过几次活动互动后,源源的想法改变了——源源把起初在颜色收藏夹黑色页面写有“别人不喜欢”的便签贴纸换成了“像我晒黑的脸蛋儿,藏满阳光的温暖”的便签。“他开始在自己的肤色里找到积极意义,开始认识、接纳、欣赏‘黑肤色’下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为了构建支持性环境,驻村社工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我们”主题小组,用律动、绘本、游戏带孩子们学会接纳独一无二的“我们”。在“优点轰炸”环节,当有孩子喊出“源源是跑得快的‘闪电侠’”时,他第一次在同伴面前展露笑容。小组活动让源源从课堂外的“观望者”变成受欢迎的“人气王”。 在新城社区“儿童之家”的墙上,贴着西大社工志愿服务团队做的服务记录:这一群来自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的学生驻村社工志愿者,从2021年开始,每年都会派驻社工专业志愿者来到这里,每年开展个案访谈12次、小组活动8场,社区覆盖300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孩子从蜷缩到舒展的成长,更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温度在社区播撒“接纳”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抽出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独一无二的光。
“同学们将抽象的生命关怀转化为具象的儿童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温情。”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陈纬表示,当每一个生命在社区中被看见、被尊重、被温暖托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便拥有了最坚实、最持久的根基。
据悉,生命教育已覆盖新城社区内的数百名儿童青少年,累计服务人次3200余人次。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9709475-50000638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