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镛先锋│@100名党员讲100个党史故事(72) 改革先锋:吴仁宝

发布时间: 2021-06-17 11:00:27 已阅读:

吴仁宝(1928年——2013年),江苏江阴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范带头人,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江苏华西集团公司原董事长。作为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不仅给华西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农村干部树立了榜样,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仁宝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发改革先锋奖章。

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都离不开吴仁宝。吴仁宝始终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列,率领华西村民“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

不为固有观念绑架 拒绝“傻干”蹚出独特道路

1961年,33岁的吴仁宝上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盲从时代风潮,屡屡在关键时刻做出创新举动,带领华西村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穷则思变,为了能够改善生活水平,吴仁宝开始思考起华西村未来的致富道路。将目光投在了五金行业。1969年,他带领20名村民悄悄在村里建起了五金厂,从1969年至1978年,这个五金厂实现产值296.35万元,完成了华西村最开始的资本积累。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中国大地,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仁宝却没有盲从时代潮流,反而认为华西村不应该搞分田到户,走集体经济更合适。在吴仁宝眼里,华西村如果分田到户人均只有4分地,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村里有小五金厂这样的工业基础,已实现了年缴税28.18万元,与其分田到户,不如发展村办企业。

做出这样的判断后,吴仁宝将村里的良田承包给了30名种田能手,其余村民则投身到了村办企业的发展中。此前华西村还是偷偷摸摸做企业,如今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植,这个江南小村迅速扩张。

1985年,当个体户经济刚刚在转型中的中国大地上萌芽之时,华西村已经开始施行股份制集体经济。吴仁宝动员村民投资村集体,个人以钱入股,集体控股。在那个村民年收入不过几百元的时代,华西村委会一共筹到了几百万,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几十年的时间,华西村建起了印染、塑料、纺织、钢铁、等多家工厂,财富也在不断增长。

胆大心细摸清时代脉搏 吴仁宝商业嗅觉敏锐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腾飞的历史进程中,其惊人的商业嗅觉起到了关键作用,几乎每一次出手都摸清了时代的脉搏,找准了商机所在。

吴仁宝当年选择从五金行业入手,并非拍着脑袋做出的决定。他考察了各地市场。他发现像高硬度螺母、螺旋丝锥这样的小东西,国营工厂几乎瞧不上眼,但是市场上又有大量的需求,因此才冒险创办了五金厂。

1978年“包产到户”政策施行后几年,吴仁宝决定要创办一家农药喷雾器的制造厂。当时很多人都还不明白,认为当时农具和农机行业都不景气,农药喷雾器的市场也不会好。

对此,吴仁宝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包产到户初期农民手里没钱,只能靠暂借农具进行生产,农具行业当然不景气。但是只要过几年,农民富起来自然会购买农具,再加上原有农机具的损耗,不只是农药喷雾器,整个行业都会迎来井喷式发展。

果然,华西药械厂1983年创立,第二年的收入就达到了200多万元。此后,华西村进入了“造厂时代”,吴仁宝不断抓住市场需求创办新的工厂。1991年底,华西村创办织布厂、钢板厂、纺织厂等20多家企业,涉及诸多领域,年产值可以达到5亿元。进入21世纪,华西村开始转型多个行业,2003年进入仓储物流领域、2005年投资金融、2008年进入远洋海工……

吴仁宝一心为民、信仰坚定,矢志不渝地带领群众走加快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华西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他为村庄积累了百亿资产,为村民盖起了别墅,可自己坚持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平房里。2013年3月,吴仁宝因病逝世,享年85岁,弥留之际,他并未对家事做过多交代,只是嘱咐家人:“坚信党!”。

青年党员说

吴仁宝书记是一位具有浓共产主义情怀的企业家,他在 84 岁高龄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最早的时候,我想干到 60 岁,再后来我想干到 70 岁、80 岁,现在,我要继续再干到 88 岁,为华西未来 50 年发展夯实基础。虽然身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家,但他们骨髓深处流淌不息的是共产主义的血液,一生都在为华西村的繁荣和村民能过上好的生活奋斗。(黄淼)

吴仁宝老书记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非凡胆略和宏大气魄,带领华西人民高举旗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出了一条符合华西发展的康庄大道,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道路、作出了示范;他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先进的思想理念、务实的行为表率,影响、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基层干部激情超越、不懈奋斗。尽管吴仁宝老书记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思想永在,他发展华西的卓越贡献、造福群众的光辉业绩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都深深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永远值得学习和缅怀。(涂雪梅

实干成就传奇人生,不朽功绩是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吴仁宝书记生前面对记者华西能否复制的提问时,答道:要看有没有能复制的人,这个人必须真正相信中国共产党,真正相信实事求是,真正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1957年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共同富裕,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吴仁宝书记才能跨过条条沟壑,战胜种种挫折,创造性地用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带领华西村取得一个个辉煌业绩。(熊慧娟)

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了高风亮节的品格。年轻时的吴仁宝书记总是事事示范,最累最苦的活自己带头干;一碗清汤面、一盘小青菜是他的一日三餐,方便面和茶叶蛋是他出差时的最爱;当村民家家户户都住进别墅之际,自己仍蜗居在70年代旧房中;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讲的最多的是国事村事,对家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吴仁宝书记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也由此赢得了万民信赖和敬仰。(谢欣)

不争论,埋头干。从成为华西村领路人的第一天开始,无论是“以粮为纲”的年代,还是市场经济时期,吴仁宝书记都瞄准一个目标,带领华西人民奔向共向富裕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初,外界对有关公与私、姓还是姓等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华西选择不分田;当绝大多数中国农村还在为能否办厂争论不休的时候,华西村的家底已有100万元固定资产和100万元银行存款……“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村官吴仁宝书记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苏琴)

 

供稿: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黄淼

审核:汪全洲 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