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镛先锋│@100名党员讲100个党史故事(90)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发布时间: 2021-06-29 17:43:51 已阅读:“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她获得了“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樊锦诗出生在北京,生长在上海,在北大求学期间来到敦煌实习。初到敦煌时,被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震撼,而与精美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敦煌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离开了就没想再回去,这是真话。”因水土不服、营养不良,樊锦诗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回到北京。然而世事难料,毕业分配的时候,樊锦诗被分配到了敦煌研究院,而这一待就是一辈子。“对敦煌的了解越深,就会对它越发热爱。”樊锦诗说,和很多前辈一样,一开始也只是想看看敦煌,谁知道这一看,就离不开它了,而且待得越久就越离不开它。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热潮,莫高窟的游客数量急剧增长让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世人都希望莫高窟“万寿无疆”,但是这不可能。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改变,对脆弱的洞窟而言都是不小的打击。如何让珍贵而脆弱的艺术 “活”得更久,成为樊锦诗日夜都在思考的问题。成为院长后,樊锦诗感觉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变得沉甸甸的,“这么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在我的手里,如果有什么闪失,我就是罪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计算机,“那时我就感觉,莫高窟有救了”。那时已经65岁的她产生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始投入使用,既缩短了游客在洞窟的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洞窟得以“休养生息”,同时把精美的壁画、彩塑“搬”出洞窟,让游客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敦煌文化艺术。
樊锦诗说,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并且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实现了旅游开放和保护管理的创新,使保护和利用得到平衡发展。在樊锦诗看来,因为热爱,所以才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樊锦诗很喜欢中唐第一百五十八窗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她都忍不住想走进这个洞窟,瞬间忘却许多烦恼。
樊锦诗曾为《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写序:与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相伴,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极大的幸福。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大城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却仍有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甘愿奉献。他们说,“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
青年党员说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樊锦诗将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这样的一生也是伟大的。“莫高精神”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为文物保护和研究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樊锦诗和她所代表的“莫高精神”也激励我们在自己的领域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做一名被祖国需要的人。(王皓)
提起樊锦诗,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可说起敦煌,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这就是“莫高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学习樊锦诗先生这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莫高”精神,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以后的工作都要扎根基层,从实践出发,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服务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理想!(邓嘉敏)
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这样的生活条件在我们这一代似乎是难以想象的,总是想要逃避这样的生活环境,才有现在的大城市虹吸效应。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总有人逆行。这个人就是樊锦诗。出生北京,生活在上海,上学在北大,这么优渥的背景,在敦煌呆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看到游客对敦煌的向往,又心疼敦煌收到的伤害,她绞劲脑汁,把敦煌莫高窟数据化。为了敦煌艺术的发展,她兢兢业业。这让我想到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话:“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愿我们在这繁华世间能把握内心的悸动,去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郑鑫)
为了心中一腔热爱,樊锦诗先生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从青春到白发,先生心归处,皆是敦煌。先生“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令人钦佩。为了敦煌,先生付出的又岂是青春芳华。正因有了像先生这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一代代“敦煌人”,才有了今日我国“敦煌学”的辉煌。当老一辈的引路人因年龄等原因退居幕后,当事业的接力棒传到吾辈手中时,吾辈接过手的不应止是事业,更应是老一辈身上的精神。“择一事、终一生”,是责任,是担当,是默默无闻的耕耘和付出,也是奋斗最好的释义和回答。(陈洪琼)
人生若能得一极致热爱,便是生之大幸。樊锦诗正是找到了她生命中的唯一热爱——敦煌,才有那么多的热情、激情与甘愿付出。她将她的青春,乃至她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的发展与建设,如她所说,敦煌已经成为她的生命了。放眼现下,多少人不是在为了五斗米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热爱”为何物。我们之所以每天陷入想“躺平”的消极情绪里,正是因为我们所做并不是我们所爱。近日看了爆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李大钊同志在剧中说道:“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樊锦诗在65岁的年纪仍未减轻她对敦煌的热爱,对敦煌研究院的建设仍充满了激情与创新,虽已老年,尚在青春。作为当代大学生,这样的生命态度,正是我们该学习的。(莫西)
供稿:研究生第七党支部 王皓
审核:汪全洲、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