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镛先锋│@100名党员讲100个党史故事(88) “愿得此身长报国”——林俊德

发布时间: 2021-06-29 17:42:52 已阅读:

林俊德,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投身我国国防科技领域50余年。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林俊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因病逝世,享年74岁。2019年9月25日,林俊德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林俊德院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核试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先进设备、没有可借鉴经验的中国,林俊德扎根大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小组研制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用确凿的数据,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直到2012年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林俊德院士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科研工作。他为了能继续工作并向学生传授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放弃了化疗和手术;临终前为了尽快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仍在争分夺秒的整理电脑中重要文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程开甲得知林俊德去世的消息,写下一句话:“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去世后家人遵从他的遗愿,将他葬在罗布泊边远的马兰。在那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诠释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

 

青年党员说

大漠沙烟做研究,隐姓埋名做贡献。中国的核科技、原子弹等在没有借鉴经验的情况下,正是由于有了林俊德老院士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才有了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进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林俊德老院士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人向其学习,承担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时代使命。(张润秋)

林俊德,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人;一个扎根新疆戈壁大漠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的人;一个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为国防科研事业冲锋不息、战斗不止的人;一个感动了中国,永远高扬精神旗帜的革命军人!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和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生报国;在于他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林俊德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彰显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品质,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是我们广大党员学习的楷模和榜样。钱程龙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林俊德在生命的终点,再三叮嘱老伴,死后将他埋在马兰。在那里有他无悔的青春和钟爱的事业,还有曾经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马兰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激励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马兰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俊德等一代代马兰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共和国核盾牌的精神动力。如今,也激励着青年学子将自身的发展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赵洁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    

林俊德的可敬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林俊德的可学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吖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这种为祖国奉献的品德,这种为圆强国之梦努力的意志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学习、去发扬!陈思凝

 

供稿:研究生第六党支部 赵佳乐

审核:汪全洲 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