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镛先锋│@100名党员讲100个党史故事(86) 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发布时间: 2021-06-29 17:41:56 已阅读: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对杨善洲老人的颁奖词。
——坚守信念是他
在1988年退休后,杨善洲老人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立志于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施甸县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城东南约50公里处,杨善洲老人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造成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正由于此,杨善洲老人选择了大亮山,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自1988年退休后,杨善洲老人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后来,他又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凉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大公无私是他
1964年,杨善洲老人担任施甸县委书记,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老人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淡泊名利是他
大亮山林场算是杨善洲老人一手主创,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老人谈过很多次,自洪学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始终如一是他
杨善洲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老人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青年党员说
杨善洲老人为官32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基层,在田间地头,与群众为伍,探民所需,解民所难,急民所急。由衷敬佩老人的坚守信念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作为党员,杨善洲老人放下官架子,甘当普通人;他不是救世主,却甘当铺路石。这样的奉献和敬业精神,我们党员同志应该积极继承和发扬,践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还记得在人民日报看到的一段话——“要想干出好成绩,博得好口碑,脱下西装换农装,脱下皮鞋换布鞋,摘下官帽戴草帽,把腰弯下去,让身子沉下去。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寻常农家,坐坐百姓的热炕头,听听群众的心里话。”我相信,“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愿将来的自己保守初心,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杨善洲老人。
——邓艳
滇西保山市施甸县有一首这样的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初心使命的践行。
在退休之后主动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怀揣着一辈子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不为名利,不惧困苦,用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杨善洲不仅是广大共产党员的典范,也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学习和致敬的榜样更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楷模。
——徐燕飞
杨善洲用生命的最后22年时间,留下了1900多万棵树、56415亩森林。曾经光秃秃的80个大山头、172个小山头披上了绿意盎然的森林,造福了周围的3个乡镇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杨善洲同志为广大共产党员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正风采。
在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震撼,自己开始了思索:尽管前辈离开了,但前辈的故事还在感染着我们,也将感染一代代青年党员。杨老将宝贵的精神留给我们,他无私的奉献和无比的忠诚发出无法阻挡的光芒,鞭策我们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发现自己不是在爱的边缘感动,而是置身在爱的海洋之中流泪。他用一辈子的信仰来坚守初心,将更多的爱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我们加强党性建设,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奋勇向前。
我们的学习没有结束,故事依旧在继续,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必将不负国家的期望,不负前人的嘱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越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要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灵魂,作为一名公仆来说,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就是公情怀。这喊起口号来十分容易,落到行动却不容易,做到始终如一,更不容易。但杨善洲同志60年来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他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无比的热爱,心甘情愿地放弃了退休后的优越待遇,把余生全部精力奉献给大亮山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生活的改善。在职在岗时,他一心为公,全心为民;退休后,仍然发挥着余光余热。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了解、学习了他的感人事迹后,使我深受启发。我们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忠于党的事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一个人能力不论大小,工作不分先后,只要我们刻苦学习,不断创新,脚踏实地,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为我国发展而不懈努力,为党的事业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就会有所作为。
——朱桐瑶
杨善洲同志曾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最让我触动的一点就是这句“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说实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一事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但杨善洲同志就难得地做到了一辈子。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利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他坚定的政治信念,一心为民、扎根于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疑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赵亚林
供 稿: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向玲
审 稿:汪全洲 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