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镛先锋│@100名党员讲100个党史故事(98) “时代楷模”卢永根

发布时间: 2021-07-02 09:57:05 已阅读:

2017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收到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8809446元。捐款人是一位已经患病的老人。当时,老人在病床上和老伴聊起了家中的积蓄存款,老人只说了一个字:“捐。”他的老伴也心领神会的答了一句:“好。”就这样,两位老人来到了银行,把家中十多个存折中的存款全都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转账的业务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除此钱之外,两位老人还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卡,希望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这位老人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1930年,卢永根在香港出生了,当时他家的生活条件特别好,有汽车、有电话,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一个“富二代”了。但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打破了,11岁那年,香港沦陷。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的乡下避难,之后他收到了父亲托人捎来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亲眼见到战争烟火的卢永根说:“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1949年,卢永根回到香港辞别了父母兄妹,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几年后,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他不仅成功划分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在这样的学术成就下,卢永根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后来,他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当时,卢永根在美国的亲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的实验室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亲人朋友都说卢永根疯了,就这样拒绝了高薪和优越的生活。而卢永根用了法国著名学者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回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后来他还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上面写到:“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回国后,卢永根担任了院长,发现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们晋升无望。他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一批年轻的人得以破格晋升,除此之外,他还开始一封封的给在国外的学者们写信,邀请他们回国效力。在他的努力下,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华南农大。为了让刘耀光安心科研,他还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有一天,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座山的山顶有野生水稻,他便兴奋的要前往寻找。因为在此之前,卢永根为了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地方了。这次有了新的线索,他自然不会放过。但在佛冈的山上根本没有路,全部都是半人高的杂草和荆棘,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了。当时,他的学生们都说,让老师休息,年轻人上去就可以了,但他依旧坚持上山,一手拄拐、一手扶树,一步一挪,气喘吁吁。到了山顶后,卢永根感叹说:“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

那一年,卢永根71岁。

就是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年纪大了后,卢永根的身体变得不大好了,但他一直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固执的坚持一个人背着包走路去学校。80多岁的时候,他还经常和老伴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即便是想要回老家看看,他也是从校门口转好几趟公交,再去赶着坐长途客车回去。人们都说,像卢永根这么“穷”的人太少了。夫妻俩虽都是教授,却只有一间5楼的小房子,到了80多岁,老两口还整天爬上爬下。学生们到老师的屋子里一看,更傻眼了,因为居然没有一点点现代气息。没有像样的电器,只有昏暗的台灯、发黄的白色电话座机、还有十几年的收音机,几把竹子凳子都是用铁丝绑了又绑,就连床都是最古老的那种铁架床。他经常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人们还发现,在老师的相册里,他的一件绿毛衣更是从中年穿到了老年。学生们回忆,在卢永根住院前,一到中午就能看到他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他在食堂吃完后,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在吃饭的时候,卢永根看到学生们如果剩下来很多的饭菜,总是忍不住上前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后来,学生们也习惯了这位老爷爷的善意提醒,并在学校的官微下写到:“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

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这位“布衣院士”的获奖词是: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

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

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卢永根,他值得被记住。

 

青年党员说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们都是平凡人,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但总有人能将自己的平凡贡献给国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无法预知自己未来能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才能向卢永根院士这样伟大的人靠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肩负起历史责任,从小事做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不仅要向卢永根院士孜孜不倦的学术态度看齐,还要学习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刘丝雨)

心唯大我育青禾。正是因为像卢永根这样的一代代科学家舍弃“小我”而执着于“大我”,怀抱一颗质朴至极而又难能可贵的恒心、爱心、忠心奋力拼搏;一批批农业科研工作者躬身于田野乡间,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土地上;广大科技领域工作者不忘初心,发扬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农民在丰收时的笑容才会如此灿烂,粮食安全的红线才会被牢牢守卫,“苍生俱饱暖”的全面小康梦才会日益接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才能响亮吹奏。(李婧妍)

学习卢永根,用朴实的生活态度来修饰自己。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而卢永根自己的生活非常朴实,有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他的家,从中可见其生活简朴。破旧的家,简单的饭,一点一滴都昭显着这位老人骨子里的淳朴。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陈菲)

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将卢永根同志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敢于担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用专业知识和本领服务国家和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奋力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谢美灿)

 

供稿:本科第二党支部 刘丝雨

审核:汪全洲  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