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镛先锋│@100名党员讲100个党史故事(97) 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

发布时间: 2021-07-02 09:56:27 已阅读:

我出生于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我愿意做一棵普普通通的菌草,造福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为贫困地区增添绿意。——林占熺

最近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中,福建专家凌一农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故事,打动了不少观众。而这也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剧中凌一农的现实原型林占熺,他的科技扶贫历程比电视剧还要“燃”。林占熺,菌草技术发明人、菌草科技扶贫的开拓者、菌草技术援外负责人,他一直奋战在科研和扶贫第一线,带领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国门,把致富的种子撒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是科学技术创新者,我国从国外引进椴木栽培香菇的技术使得食用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的产业,但为了培育菌类大量砍伐木材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矛盾。1983年,林占熺率领研究团队开始种植菌草植物。研究人员发现,早期人工栽培的菌草在南方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但到了北方仅有一年的生命周期,这成为亟待攻克的难关。尝试了基因转移、太空育种诸多方法后,林占熺和他的研究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系统选育,通过技术研发使用系统选育培育菌草。目前可用48种菌草栽培59种食药用菌,并选育出适合不同生态脆弱地区种植的菌草草种,既可作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又可作优质的食药用菌栽培原料和动物饲料及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实现一草多用、循环利用,形成“菌草—生态治理—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由此开辟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菌草新兴生态产业

他是脱贫攻坚奋斗者,农民出身的林占熺,他笃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的理念,30多年来无怨无悔,把菌草技术无私奉献给老少边穷地区。林占熺最先选择尤溪县作为推广示范区。当地菇农不相信他,他就为菇农承诺承担亏本风险,这才有农户愿意带头种植。林占熺平时不仅要忙学校的工作,还要去尤溪当地指导。更是在出菇的关键季节,林占熺遭遇车祸,身上绷带还未拆除也还是不顾医生劝阻执意出院。经过共同努力,示范农户全部获得了好收成。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到国定贫困县——宁夏彭阳县作示范。那里的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水土流失严重。为了确保27个示范户取得成功,林占熺和伙伴们每天晚上沿着崎岖的山路,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户户察看菇情,解决问题。当年,示范户全部成功。第二年,林占熺团队又在宁夏永宁县的闽宁村建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这是一个在荒漠建起的生态移民村。团队成员进村驻户住在菇棚,全程服务。最终,200多个示范户均获得丰收,产品销到西安、上海、广州等地。菇农们高兴地称菌草为“闽宁草”“幸福草”,给林占熺团队送来“科技扶贫,情深似海”的锦旗。林占熺更是带领团队,到甘肃、贵州、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贫困县,开展菌草产业扶贫。菌草技术已在国内31个省487个县推广应用,让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他先后获评全国“扶贫状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所在集体被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他是生态环境的捍卫者,自1989年以来,他率团队先后在福建、广西、重庆、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省和沿黄河9省区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石漠化、防沙固沙、改良盐碱地、治理砒砂岩、治理洪积扇、修复矿山、滨海防风的研究与示范,攻克一个个难关,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形成菌草生态治理技术体系。菌草生态治理技术已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列为全流域推广项目,被卢旺达列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推广项目。已选育出适合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菌草品种,并在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建立菌草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为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配套技术。

他是世界和平贡献者,1994年,菌草技术被列为“南南合作”项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同年被对外贸易部列为援外培训项目。在莱索托等国家,他们为小农户创造了“10平方米菇场”模式,仅用10平方米土地就可年产1.2吨鲜菇,让失地农民、城市贫民也有机会参与生产;在南非,他们搭建起菌草产业链,让当地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许多妇女7日内就能出菇收款;在“千丘之国”卢旺达,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间作、套种以保持水土,被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在全国大力推广。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菌草也在一些国家被誉为“中国草”“神奇之草”。

林占熺不仅是科技创新者、脱贫奋斗者、环境保卫者,更是和平贡献者,这一个个标签在林占熺的身上闪闪发光,而林占熺本人却只是淡淡地说“我出生于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我愿意做一棵普普通通的菌草,造福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为贫困地区增添绿意。”林占熺用无私奉献、奋斗不懈践行着中国共产党员及其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

 

青年党员说

最近热映的电视剧《山海情》描述的就是我国西北省份脱贫的故事。在这部剧中,黄觉饰演的凌一农的原型正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林占熺。

贫困地区除了有着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外,还有着落后的生产技术与教育水平。原先,为了摆脱贫困的人们通常走的是菌类栽培的路子。但是这条路子所带来的就需要大量砍伐树木,最终酿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见此情景,福建大学的凌教授萌发了一条能够兼顾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种菌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林占熺及其科研团队把目光投向了菌草。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开辟除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菌草生态产业,并最终帮助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扶贫背后是扶贫产业的发展。(金世艺)

林占熺,一个全国菇农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理念的当代科学家,是引领菇农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我们必须向林占熺学习,学习他努力钻研,科技公关的拼搏精神;学习他心系人民,不问报酬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大胆创新、敢闯敢试的首创精神;学习他跨越国界、帮助非洲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身上体现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是广大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的榜样。(李金刚)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感人至深的话,同样适用于林占熺教授。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大格局成就大作为。张载说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林占熺教授“无我”的大境界、大格局。(刁亚红)

 

林占熺教授不忘初心,一心为民。作为菌草技术的开创者、发明人,他想的不是一人发财致富,而是心系人民。他不畏艰难、手把手教授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栽培菌草,让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脱贫的道路,还将这项技术推广给世界其他国家,让更多人能因此受益,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邓雪梅)

 

 

供稿: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罗文静

审核:汪全洲  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