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镛先锋│@100名党员讲100个党史故事(96) 寒门学子,魂断京城
发布时间: 2021-07-02 09:55:49 已阅读:郭钦光,原名郭书鹏,字步程,1895年7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上有一兄一姐。这个五口之家,家门并不幸运,17岁那年,郭父病故;22岁时,兄长郭书燕也因病去世。
小时候,郭钦光由于家贫,无钱上学,经常到学堂旁听先生讲课,所幸有个在乡间教书的舅舅陈宜德将他带在身边读书。1907年,12岁的郭钦光从当地的罗峰高等小学毕业,回家务农几年后北上广州,考入广东初级师范学校。在广州,郭钦光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中国历史书籍,钦佩里面的民族英雄,也痛恨卖国奸贼。因此,郭钦光平时沉默寡言,但谈起国事来滔滔不绝,说到近代中国政治的腐朽和外邦列强的入侵时,总是悲愤不已。
热血青年
1915年,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对其支持,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公愤。
义愤填膺的郭钦光不顾当局的压制,以学界的名义与各校学生在广州东园召开“国耻大会”,他还亲自登台演讲,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号召国人一起行动,同仇敌忾,反对卖国贼,全然不顾台下军警手持刺刀,怒目相视。郭钦光越说越激动,由于激愤过度,以致当场呕血,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此后,他继续进行爱国宣传。郭钦光经常对同学说:“国危而俗偷,不如早死,胜于撑两目以俟外人之侮我国!”热血沸腾,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1916年夏天,从广东师范毕业的郭钦光回到乡里。一天,设在龙尾塘村附近郭家祠堂里的学校,遭到了一队20多人的乡团的骚扰。原来,这些团丁到处敲诈勒索,当地村民同心协力,抗交钱粮,恼羞成怒的团丁便准备烧毁学校。当时在场的郭钦光健步上前,义正辞严地喝斥道:“学校乃培育贤能圣地,它有何罪而遭其火焚?你们有权有势,刀枪在手,本事大,可要讲点良心,讲点仁义道德呀!”铿锵的言辞驳得那些团丁哑口无言,慑于众怒,他们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
魂断京城
1917年夏天,儿子郭贻海刚满一岁,郭钦光便在兄长和乡亲的资助下,再度离乡渡海,远赴京城求学,就读于北京大学文预科。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5月4日,郭钦光抱病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与北大爱国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冲向赵家楼搜寻卖国贼,受到曹汝霖卫兵的殴打,并目睹反动当局对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实行镇压,因而激愤不已,当场呕血不止,被送进法国医院抢救。
郭钦光在医院期间,处于昏迷状态,偶尔清醒过来。当同学们告诉他关于爱国活动进行情况时,面部便露出胜利的笑容,并叹息着说:“国家濒危,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日政府待我留学诸君之事,不图乃见于生斯长斯之祖国,事可知矣。”并对反动当局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镇压爱国同胞的倒行逆施表示气愤。说完又吐血不止,一直延至七日逝世,成为五四运动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位牺牲的学生,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
青年党员说
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觉醒年代。时逢乱世,有人卖国求荣,有人麻木不仁,也有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古有屈原,近有谭嗣同,中国的脊梁始终屹立不倒,中国人的爱国心始终如一。五四第一烈士郭钦光,为国为民忧愤而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既不为病痛折磨而苦,也不为生命终点将至而悲,让他牵挂的,只有处于危亡中的国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的血性与坚韧,看到了虽饱受摧残却越发坚固的中国脊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现在我们没有国家覆灭、民族危亡之忧,我们不必像五四青年那样为了国家以命相搏,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古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告诫,我们仍需要学习郭钦光烈士的爱国心,需要学习、继承、发扬五四精神。(王梦菊)
在了解五四英雄郭钦光的故事以后,我被他“舍个人生命,争国民权利”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打动。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能够有如此深切的爱国之心和思想觉悟,并鼓舞青年学生一起打倒列强和卖国贼,捍卫国家主权,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郭钦光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党,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绝不妥协退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发扬五四精神,做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曹婷)
最近有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突然在网络上爆火,由于它良好的口碑以及主旋律的题材,我也去略观了一番,在剧中最打动我的人不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郭心刚。剧中郭心刚听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山东即将不保,他独坐河边忧从中来,一夜白了头,还有一幕是郭心刚割破手指,血书了“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他还拖着病体参加五四运动,结果肺病发作,吐血不止,郁郁而亡。郭心刚纯净的、没有丝毫杂质的爱国之情,看得我热泪盈眶,我认识的很多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剧的同学也都是流着泪看完郭心刚这两段故事的。今天有幸读到了剧中郭心刚人物的原型郭钦光的故事,也令我感触颇深,在剧中陈独秀为他题写了一幅挽联,挽联的内容是:“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我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作为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青年,我也想发出这样的呐喊,“我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 耿芮涵)
五四英烈郭钦光的事迹让我倍受震撼,他怀揣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在五四运动中挥洒青春热血,不惜牺牲生命维护国权。百年之后,那段岁月虽已远去,但流传下来的五四精神仍然熠熠生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与义务继承并发扬这光荣的精神财富,在党的领导下,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张筱菡)
供稿: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陈涵语 王倩
审核:汪全洲 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