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月讲座回顾|马建波:行星运动与希腊天文学传统的形成

发布时间: 2024-12-17 09:01:05 已阅读:

2024年12月11日晚,西南大学第十六届哲学月系列学术讲座在3教(绩镛楼)3326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马建波副教授主讲,题目是“行星运动与希腊天文学传统的形成”,哲学系主任邱德胜教授主持。该讲座吸引了学院内外师生100余人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就行星的视运动、古希腊宇宙观、近代西方科学的范式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672d3a0bc89097244e9e6c5085dc05e

“知道一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往往比知道人们是如何回答它的更重要。”马建波以一段题记开启了本次讲座。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古希腊人的宇宙观:天地二分;天上事物完美而和谐,因而天上的星星要么静止,要么必定做圆周运动。然而,行星运动中普遍存在着逆行现象及明暗变化,与行星必定做圆周运动的见解存在直接矛盾。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希腊人提出用数学拯救现象,将复杂的行星视运动简化为数个圆周运动的叠加,并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进一步发展成极具几何特征的“本轮-均轮”体系,由此化解了上述矛盾,并催生了古希腊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基于上述分析,马建波进一步指出: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古代希腊天文学体系的形成表明、知识来自于对事物本性的求索,而不可能单纯依赖经验事实的累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本轮-均轮”的成功,在如何化简复杂不规则运动以及如何用数学刻画物理世界两个方面为后世的科学提供了范本。

在互动环节,在座师生先后就“月上世界与月下世界存在何种差别”“月下世界是否是对月上世界的模仿”“占星术是否是一种科学,能否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古希腊人天文学传统的共识是如何建立并达成统一的”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针对以上问题,马建波结合讲座内容均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讲座最后,邱德胜对马建波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并且指出,本次讲座探究了行星的视运动与古希腊宇宙观之间存在的强烈冲突,而这一冲突的解决奠定了西方天文学理论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也奠定了近代西方科学的范式及走向。讲座在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供稿:李南华

供图:林靖洋

责编:邱德胜

审核:郭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