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月讲座回顾|王正:先秦诸子眼光中的古今之辨

发布时间: 2024-12-03 14:43:28 已阅读:

2024年11月29日晚,西南大学第十六届哲学月系列学术讲座在3教(绩镛楼)3326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研究所王正教授主讲,题目是“先秦诸子眼光中的古今之辨”,哲学系吴祖刚副教授主持讲座。该讲座吸引了学院内外师生广泛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大家就先秦诸子对于古今之辩的回应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讲座伊始,王正导入“三代(夏商周)”的概念,指出先秦是中国哲学思想真正出现的时期,先秦诸子是针对与“三代”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有关的东周时期的现实,在理解和反思“三代”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回应了古今之辩。

讲座中,王正以儒家为出发点报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杂家五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对于古今之辩的思考。在儒家中,孔子观察到周朝礼崩乐坏之后政治权力下移,“三代”传统礼乐失去神圣性,人们的价值观从出于礼的崇高性转向出于功利性和实用性思考,于是试图为失去价值的礼乐制度注入内在的道德性根源,即仁。孔子致力于通过编辑六经落实仁,以贯通古今的仁的深植重建礼乐,实现政治治理上的德治和礼治。六经承载了三代之道和孔子制作之意。孟子则在古今之辩的政治哲学维度,将孔子之仁推扩到仁政。他拒斥杨墨,认为三代之道以民为本,而墨氏兼爱,杨朱学派只看到人的个体性存在面向却忽略关系性,指出两派的根本问题是“执一”。孟子回向“三代”,强调对于三代经典的学习。荀子主张“古今一也”,三代之道在经,将三代之道理解为以礼教治理天下。荀子的礼具有差异性和公共性相统一的特征。

在道家,老子持有退化的古今观,把社会历史看作日益远离自然而退化或异化的过程。庄子则以历史性的“真人”为喻,提醒当代人剥除世俗道德和政治观念对于心灵的伤害,葆养生命本真性。庄子之道具有对自己的绝对主宰性,超越了古今。黄老道家则认为根本之道是因顺天道,人世生存与天道一致,帝道就是对天地之道的遵循,即无为和因循。墨家以古为标准和方法,批判儒家的“伪善”,根本目的在于推翻儒家建构的三代之道,并建立自己的通一之道来指导现实。法家破除“三代”的神圣性,主张时异事变,关注当下现实如何实现国富兵强的目标。杂家持有“古今一”的总和观念,《吕氏春秋》认为三代之道是生命,古之一贯的是对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之重现,这种兼综百家的思路也成为后世普遍采取的体系。王正总结到儒家、道家、墨家乃至杂家比较认可古典传统,法家则彻底反对。

随后,吴祖刚对于本次讲座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指出对于存在已久的文本,“古今之辩”这种崭新的视角切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认为新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现实,以及中西之间的“古今之辩”的议题值得我们深思。最后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响应,提出了“荀子的法后王对于法先王的补充意义”“中国哲学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以贯之的道”“宋明时期是否重视四书而忽视三代之道”“同属轴心时代的中希的思维模式的区别”“孔子以仁重构六经是否属于以今贯古”等问题,王正结合哲学理论和时代背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答。现场呈现了师生之间良好的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

供稿:张雨涵

供图:胥露

责编:吴祖刚、殷铭

审核:郭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