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月讲座回顾|姚城:具身情绪的意向性与世界构造——重构威廉·詹姆士的情绪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28 15:35:47 已阅读:2024年11月25日晚,西南大学第十六届哲学月系列学术讲座在3教(绩镛楼)3326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学院哲学系姚城副教授主讲,题目是“具身情绪的意向性与世界构造——重构威廉·詹姆士的情绪理论”,哲学系王俊杰副教授主持讲座。该讲座吸引了学院内外师生广泛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大家就詹姆士的情绪理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讲座伊始,姚城逐步介绍了詹姆士的家庭背景和学术训练,詹姆士从医学和生理学进入心理学领域,并最终走向晚期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彻底经验主义哲学的构想。随后,姚城介绍了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对情绪的基本看法,将詹姆士情绪理论的发展背景娓娓道来,并介绍了詹姆士对情绪理论的贡献以及引发的巨大争议。
在讲座中,姚城指出,在主流文献中,詹姆士的理论被归约到“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受”的宣称上,于是詹姆士被称为生理主义/非认知主义者;而反对詹姆士的学者则坚持情绪中包含着信念、判断等认知因素,因而被称为认知主义者。姚城指出,在“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的框架中讨论詹姆士的情绪理论并不合理。他提出,诸多学者对“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受”解释忽视了其中“身体”概念的多重意义,因而简化了詹姆士的情绪理论。姚城借助詹姆士的“心理学家谬误”理论指明了身体感受与报告身体感受之间的区别,由于身体感受无法完全用生理学-心理学语言通达,从而让身体具有了一种隐匿性,将这种“溢出”现象指明了“活的身体”现象,进而,在詹姆士那里,身体概念存在着生理身体和活的身体的二重性。
在姚城提供的区分中,从对象化的生理学-心理学层面看,生理身体在演化过程中与环境互动、与环境的调谐和适配会产生各种身体感受,身体感受响应了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其产物就是情绪。从哲学层面看,情绪是活的身体意向构成情境/世界之意义的基本方式,通过“遇到觅食的狗熊”和“观看笼子里的熊”两个实际例子,姚城进一步将其解释为“动机引发”的关系,在这一解释中,个体的动机与情境的相互构成超越了传统的因果解释,形成一种相互引发、共鸣的深层意向关联。根据这一解释,姚城将情绪理解为个体对世界的意义显现。
在讨论环节中,许多听众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提出“认知能否看作情绪”“计算机是否跨越情绪实现理性”“最初的主动性如何从自然产生”“错觉体验如何影响情绪”等问题,姚城结合讲座内容与哲学前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答,并与在场同学热烈交流讨论。在最后,王俊杰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詹姆士的理论或可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对话,随后他认为本次讲座氛围活泼,讲解有趣,同学们热情参与,跟随姚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他相信通过本次讲座与讨论,大家不仅对哲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对情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供稿:葛兆轩
供图:黄楚颐
责编:姚城、王俊杰、殷铭
审核:郭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