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月讲座回顾|林华敏:从萨特到列维纳斯——二十世纪法国哲学自由观的被动性转向
发布时间: 2024-11-25 16:30:49 已阅读:2024年11月22日晚,西南大学第十六届哲学月系列学术讲座在3教(绩镛楼)3326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学院哲学系林华敏副教授主讲,题目是“从萨特到列维纳斯——二十世纪法国哲学自由观的被动性转向”。哲学系毛兴贵教授主持讲座。该讲座吸引了学院内外师生广泛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大家就萨特和列维纳斯的自由观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讲座伊始,林华敏就雷蒙·阿隆和萨特之争展开了对萨特本人及其自由观的介绍。随后又对列维纳斯进行了概要介绍,并从两者的社会背景、政治角色进行对比,以此进入到两者不同的自由观当中。
讲座中,林华敏将萨特的自由简述为意识存在的纯粹自发性。他认为萨特延续了笛卡尔自由观的传统,将我思的内在性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在阐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等思想时,林华敏用“人不是物体”强调了其自由观的主动性。
与之相反的是,列维纳斯的自由表现为意识存在的纯粹被动性。林华敏通过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列维纳斯自由观的这种转型,即一种从青年时期的主动激进到后期的被动给予状态。他指出,列维纳斯的自由建立在对原有的萨特式自由的出离中,即萨特式的自由在列维纳斯那里表现为仅供自己选择的实存的自由,但实际上体现的却是主体的孤独的封闭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真正自由的。那如何达到列维纳斯意义上的自由呢?林华敏认为,首先要打破笛卡尔传统下的物质自我性和意识同一性的束缚,从中解放出来,从而导向与他者的关系。他指出,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一开始就是个纯粹被动性的状态,或者说是被动的结果,他者是才我自由的发端。在与他者遭遇的过程中,林华敏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羞愧的自由?”这种羞愧在列维纳斯那里表征为“我”在某些东西上的占有对他人的暴力,在这种处境下我被触动的情感,使得“我”感到羞愧,自由就是在这种对自身的羞愧中而向其本身显现出来的。
最后,林华敏对萨特和列维纳斯的两种自由观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萨特的自由观建立在古希腊-基督教精神传统基础之上,而列维纳斯的自由观则回归希伯来-犹太教的精神传统。同时,在关于两者的自由观谁更彻底的这个问题上,林华敏指出,列维纳斯对自由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萨特,由于列维纳斯对意识更本源的还原以及对犹太精神的被动性传统的阐述,使得其对自由的定位也比萨特更高,从而导致了在自由问题上列维纳斯比萨特则更为彻底。
在为时一个小时的交流讨论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列维纳斯的时间观含义何为”“萨特自由观中自我选择和他者遭遇的情形”“他人的自由何以可能”“主体生存的结构背景如何使得他者理论的成立”“关于人存在的虚无的意义在于何处”等问题,林华敏结合哲学理论与社会现实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师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最后,毛兴贵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今天的讲座十分成功,既让大家了解了萨特和列维纳斯的自由观,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交流环节不仅充分体现出同学们对哲学的热忱,还展现了大家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对哲学问题的深度思考。
供稿:张典辉
供图:毕梦莹
责编:毛兴贵、林华敏、殷铭
审核:郭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