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回顾|李勇:世界主义、民族主义,还是天下?
发布时间: 2024-11-05 13:14:20 已阅读:11月2日下午,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勉仁哲学讲坛”系列讲座第一讲在3教(绩镛楼)3326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主讲,讲座的题目是“世界主义、民族主义,还是天下?”。学院毛兴贵教授主持讲座。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广泛参与,大家就世界主义、民族主义和天下这三种实现全球正义的思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气氛十分热烈。
讲座伊始,李勇首先呈现了目前西方政治哲学界在全球正义问题上的两派主要观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随后他阐述了这两派观点各自的基本承诺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世界主义者往往会把个人作为考量全球正义的基本道德主体,支持一种超越国界的分配正义,并且认为,一种规范性全球正义理论应该是一种理想理论。但他们也面临着下述三种挑战:由于否认了一些基本人性事实,因此一些主张也带有一些直觉上违背人性的意味;忽视了分配正义的实现必须有类似于国家那样的强制力保障;种种挑战表明,世界主义者所构建的规范性全球正义理论过于理想主义。而民族主义者的三项基本承诺恰恰与世界主义者相反:他们认为民族国家才是实现全球正义的基本道德主体,分配正义也无法在超越国界的情况下实现,并且认同,全球正义的规范应该是现实主义的。当然,民族主义者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挑战:他们不得不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实行二元主义的分配正义观;民族主义者不可避免地将主权置于人权之上,这与人权的普遍性和优先性观念存在张力;民族主义支持民族利益至上,这十分不利于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各种全球问题的解决。
很显然,在全球正义问题上,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争论陷入了胶着。对此,一些儒家学者通过解读儒家的“天下”观来发展出解决全球正义问题的第三条道路。“天下”在儒家思想中的主要概念资源包括“爱有差等”“天下大同”和“天下为公”,基于这些概念资源,学者们分别提出了等级秩序的天下观、非等级秩序的天下观、世界主义的天下观这三种解读方式,然而,李勇认为,这些天下观都失却了儒家思想的独特性,或者滑向一种民族主义,或者滑向一种世界主义。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李勇尝试提出了一种新的天下观的基本构想。这种天下观并不一定比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路都要好,但至少能以一种不同于此二者的概念模式来提出第三条解决思路。天下观中的“爱有差等” 的主张,试图规避世界主义否定基本人性事实等承诺所带来诸种问题;天下观中的道德秩序不同于传统民族国家的联合体,这也能规避传统民族主义面临的关于秩序的主要挑战。当然,李勇也呈现了这种新的天下观所面临的一些难题,诸如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国家之间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等级秩序、平等主义还是充足主义的分配模式、仁政王道秩序的来源等等。这些难题呈现出了解决当代全球正义的现实问题与保持儒家思想特质之间的巨大张力。
在交流讨论环节,在座师生就很多问题展开讨论,诸如,“基本人性事实与世界主义基本承诺的关系”“天下的中心”“儒家思想的生发环境中并不涉及到分配正义问题,如何用儒家思想回应当代分配正义问题”“如何看待规范性理念对现实的价值”“天下观念是否会带来歧视问题”“‘爱有差等’的天下观是否不过是一种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简单结合”等等。
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主办,西南大学哲学系承办。
供稿:施弋杨
供图:胥露
责编:毛兴贵、殷铭
审核:郭美云